青岛大学郭培志教授最新SCMs:PdAgCu纳米片组装体——一种新型的C2醇电氧化催化剂
01 // 研究背景
鉴于此,青岛大学郭培志教授等人以“Assembly of trimetallic palladium-silver-copper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C2 alcohol electrooxidation”为题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性论文,取得了以下几点重要结论:
1)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(CTAB)和六羰基钼(Mo(CO)6)为结构导向剂,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实现了三金属钯-银-铜纳米片组装体(PdAgCu NSAs)的可控合成;
2) 所合成的Pd6Ag3Cu2 NSAs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,其EGOR质量活性达到5695.7 mA mgPd-1,EOR质量活性达到4374.3mA mgPd-1,均远远超过单金属、二元和其他组分的三元催化剂;
03 // 图文解读
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和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TEM(HAADF-STEM)图像显示所制备的Pd6Ag3Cu2 NSAs为由超薄纳米片组装而成的三维(3D)结构,并且呈现出高度弯曲的特点(图1a-c),表明纳米片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超薄特性。通过改变投料比,还可以合成出Pd6Ag3Cu0.67和Pd6Ag3Cu1 NSAs,并且随着Cu含量的增加,纳米片变得更加规则。元素面分布图显示Pd、Ag和Cu三种元素均匀地分布在NSA中(图1d),结合X射线衍射(XRD)谱图(图1e)可以证实这些NSAs被成功合金化,呈现出面心立方(fcc)相结构。HRTEM图像揭示该Pd6Ag3Cu2 NSAs的表面存在大量缺陷,如孪晶、台阶和低配位原子(图1f),从而提供电催化的活性位点。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结果表明NSAs中Pd、Ag和Cu主要以金属态存在,并且随着Cu含量的增加,Pd 3d峰位置向高结合能的方向偏移(图1g-i),表明电子从Ag或者Cu向Pd发生了转移。
图2. PdAgCu NSAs的形成机制
作者将催化性能的增强归因于Ag和Cu的合金化所引起的应变效应、配体效应及双功能效应的协同机制。首先,对于应变效应,原子半径相对较大的Ag原子和原子半径小于Pd原子的Cu原子的引入会导致晶格膨胀或收缩,因此会优化Pd-Pd原子间距,从而使其对OH-、(CH2OH)以及其他C2分子具有更低的吸附能;其次,对于配体效应,电负性较低的Ag和Cu原子中的电子会部分转移到电负性较高的Pd原子中,使d带中心发生偏移;最后,对于双功能效应,Ag和Cu会促进OHads的吸附,从而加速这些C2中间体向最终产物的氧化,导致更高的质量活性。
所制备的三元PdAgCu NSAs还表现出优异的EOR性能(图4a),其中Pd6Ag3Cu2 NSAs的质量活性最高,为4374.3 mA mgPd-1(图4b-c);且Tafel斜率最低,为314 mV dec-1(图4d)。该催化剂还具有最优异的长期稳定性(图4e-f)。
图4. PdAgCu NSAs的EOR性能
作者表明,温度和电解质浓度对于EGOR和EOR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,高的温度以及高的OH-和(CH2OH)2/C2H5OH浓度均有利于更多活性位点的暴露,从而利于醇的氧化。为了更好地探究性能增强的机制,作者分别构建了Pd (111)和Pd6Ag3Cu1(111)表面进行了DFT计算(图5a-b)。Pd (111)和Pd6Ag3Cu1 (111)表面的d带中心分别为2.17和2.05 eV(图5c),因此OH*更倾向于C2H5OH、(CH2OH)2和C2中间体反应生成最终产物。此外,Pd6Ag3Cu1 (111)表面OH*吸附能更强,因此也有助于增强电催化活性(图5d)。
图5. EGOR和EOR性能增强的机制
文章信息
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0843-022-2104-4.
点击阅读全文,了解更多